认得几个字
一、作家张大春的汉字家庭课堂,10万家庭的汉字教养启蒙书,莫言、阿城、钱文忠、梁文道、蔡朝阳赞誉。一生也许只有一次机会,陪孩子一起从头学认字。一位用心良苦的父亲,一对童言无忌的儿女,89堂温馨逗趣的汉字课,一段生命中至为宝贵的亲子时光。虽然只有几个字,都是父亲对儿女的深情馈赠。 *出版以来,已为两岸汉字启蒙教育的经典。
二、认字,从来不只是语文教育,更是情感教育。89个好玩的字,有体温的文字学,给孩子更好的汉字教养。有故事的字、会变身的字、难学的字、失而复得的字、很怪的字……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选字,由易到难,深入浅出,从字的身世履历、字形演化到文化蕴涵,从识字到情感教育与生命教育,教孩子透过一个简单的字,认识更大的世界,成为更好的我。
三、畅销十周年珍藏版,内容与工艺全新升级,更适宜亲子共读。新版增加“送给孩子的字”知识板块,张大春手书200个汉字,让孩子赏书法之美,识字形演变;彩色家庭照片还原亲子日常与识字场景。全文双色加四色印刷,营造温暖美好的亲子阅读体验。
四、荣获多项图书大奖,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百种图书。曾获新浪十大“中国好书”、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全国教师暑期阅读书目等。
《认得几个字》是作家张大春的汉字家庭课堂,89篇散文经典,记录他教两个孩子认字的亲子时光。他抓住日常生活中一切可能的机会,用心良苦地教一对儿女识字,传承汉字所承载的身世历史、文化蕴涵与深厚教养,启发孩子感知用文字印证大千世界的乐趣。汉字从古典当中走来,不断发展演变,走向我们的生活。张大春以渊博的文字学功底、浓厚的人文关怀,让这些汉字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饶有趣味又发人深省。《认得几个字》既是有趣有益的汉字文化课堂,更是意味深长的情感教育与生命教育课堂。
虽然只是几个字,却含藏了丰富的文化,我们的世界,都在里面。
你认得字吗?我只认得几个字,不过,还在学习。这些和孩子们在认字过程中的记忆,是我*重要的家庭记忆。我想我不应该只是为了教会孩子写出日后老师希望她能运笔完成的功课而已,我应该也能够教的是这个字的面目、身世和履历。这些玩意儿通通不合“时用”,也未必堪称“实用”,但却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从文字里掌握的——每个字自己的故事。
孩子学习汉字就像交朋友,不会嫌多。无论字的笔画多少,都像一个个值得认识的朋友一样,内在有着无穷无尽的生命质料,一旦求取,就会出现怎么说也说不完的故事。
我不只是在教孩子们认字,更是帮助他们建立与世界之间的鲜活关系。
“卒”,除了作为一个*级的武力单位之外,我们在形容末尾、终于、结局、停止甚至死亡的时候,也往往用这个字。从这个“卒”字也许可以让他了解很多,关于战争的残酷,关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讽喻,甚至关于制造兵危以巩固权力的坏,等等。我想要告诉他的不只是一个字,而是这个字背后一点一点透过文化累积而形成的价值观。
孩子需要就一个“*”字找答案,是因为他们需要在茫茫的知见之海中设定航标。那个“*”字不只意味着令他们咋舌称奇的新鲜事物,也象征着他们所能理解的世界尽头。我只好跟张容说:“你每得到一个‘*’字的答案,好像就对这个世界的边缘多了一点了解,可是偏偏这个世界是不断在改变的。”
孩子们不要诗,他们要笑。你不能让他们笑,就不要给他们诗。诗,等他们老了,就回味过来了。
重要的不是中文程度或任何一科的程度,重要的也不是哪一本书,或哪些是非读不可的好书,重要的是你和你的孩子能不能一顿晚饭吃两个钟头,无话不谈——而且就从他想学说话的时候开始。
在汉代,大约是*初使用“娃”这个字的时候,它的意思是“*”,换言之,是形容成熟的女人。原来娃娃不是小孩子,这个字是从大人长、长、长、长回小孩子的。
孩子们是不说废话的,他们努力学习将字与词作准确的联结,因为他们说话的时候用脑子——不废话是孩子的美德。
当我面对一首诗,逐字展开一个全新旅程的探索之际,躲藏在字的背后的,是“一骨朵、一骨朵”出奇绽放的异想。
父亲的用意不是要我“背得”,而是让我透过他口中的咒语,带我进入一个想象的世界。那咒语里的每一个文字音节都对应着一个教养剧场里*深刻而真实的意义。
张大春:台湾作家,1957年出生,祖籍山东济南。
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著作等身,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项。近作《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大唐李白》系列、《文章自在》、“春夏秋冬”系列、《见字如来》等。
张大春的作品着力跳脱日常语言的陷阱,小说充斥着虚构与现实交织的流动变化,具有魔幻写实主义的光泽。二十世纪八〇年代以来,评家、读者跟着张大春走过早期惊艳、融入时事、以文字颠覆政治的新闻写作时期,经历过风靡一时的“大头春生活周记”畅销现象,一路来到张大春为现代武侠小说开创新局的长篇代表作《城邦*团》,以及开拓历史小说写法的《大唐李白》系列,张大春坚持为自己写作、独树风骨的创作姿态,对华语文坛起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认得几个字》入选新浪2009年度十大“中国好书”、2010年度教师暑期阅读书目、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百种图书。